来源:经济管理与法学院 时间:2025-07-25 作者:喻琦昊 陈涵 点击: 摄影:熊鹏婷
7月1日至5日,经济管理与法学院“铁算盘”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吉安市东固畲族乡,围绕非遗传承、红色薪火、法治护航、语言推广、生态产业五大领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专业所长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这片畲汉共居的红土地上,奏响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动人乐章。
实践队以“生态调研+产业赋能”为抓手,深入了解东固发展密码。7月1日,队员们逐户走访村民,以拉家常的方式摸清当地生态现状与生产需求,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7月2日上午,队员们走进茶园,在茶农指导下学习“一芽一叶”采摘标准,穿梭茶垄间体会劳作艰辛;随后走进制茶房,在“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的口诀中学习杀青、揉捻等传统工序,从生疏到熟练,感受指尖上的制茶智慧。
与茶厂创办人交流时,队员们得知茶厂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管理”带动农户增收,便结合专业知识,从电商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建议,获创办人认可。“年轻人的新思路,让老茶厂有了新盼头。”这场对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对乡村发展的关键意义。
7月2日,实践队走进“东固传统造像”第20代传承人刘节旺的工作室,开启非遗寻根之旅。古朴的工作台与架上精美的造像作品相映成趣,非遗传承人刘节旺逐一讲解造像技艺的选材、塑形、描金、开脸等工序。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坚守与执着。从明朝初年刘氏先祖开创这门技艺至今,数百年的时光在刀刻斧凿中沉淀,使这门手艺不仅成为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瑰宝,更化作承载东固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队员们凝视着这些凝聚匠心的作品,从每一道工序的严谨中,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跨越时空的厚重与温度。
互动环节中,刘节旺挥毫示范书法创作,将造像美学融入笔墨。队员们提笔临摹,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墨香缭绕间,古老技艺与青春力量碰撞,让“东固传统造像”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红色土地上,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初心。7月2日,队员们走进东固平民银行旧址,斑驳的展物诉说着红色金融的探索历程,队员们化身“红色讲解员”,用生动故事还原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稳定经济的壮举。
随后,实践队前往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整齐列队,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表达了传承红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最后,队员们走进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大家驻足凝视一件件珍贵文物,仔细聆听讲解,仿佛与革命先辈们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7月3日,实践队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队员们鞠躬默哀、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诗句回荡在陵园上空;随后缓步擦拭烈士墓碑,让金色字迹在指尖下愈发清晰。“每一道刻痕都是一段热血传奇。”队员们在庄重宣誓中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7月3日下午,实践队走进东固民族中学,以“法治护航成长,雅言连接未来”为主题开展活动。普通话推广环节,队员们结合校园场景对比方言与普通话差异,通过“击鼓传花抽任务”“《行行行》绕口令挑战”等游戏,让学生在欢笑中提升表达能力,活动后还发放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勤学苦练。
法治课堂上,队员们摒弃生硬条文,将真实案例改编成小故事:“陌生人强行带你走怎么办?”“同学打闹受伤谁担责?”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让《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助力孩子们在心中播下法治种子。
离开学校后,队员们深入村落,向村民讲解普通话在务工交流、生活沟通中的实用价值,通过宣传手册与问卷调研,鼓励村民主动打破语言壁垒,让“雅言”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7月4日,实践队走进东固畲族乡樟洲村,开展“送法下乡·情暖畲乡”活动。队员们发挥经济学与法学复合学科优势,分组入户精准普法:面对孤寡老人,结合案例讲解防诈骗知识;与产业农户交流时,细致审查涉农合同条款;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解读《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累计发放普法资料80余本、解答咨询8件,让法治理念融入乡土生活。
活动尾声,队员们在村干部带领下慰问了村里的一户反复贫困户,并为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在亲切交谈中了解生活困难。“你们来了,心里暖烘烘的。”村民的话语,让爱心桥梁在高校与乡村间愈发牢固。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