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3-03-05 作者:文/王蕾 图/熊萌之,王蕾 点击: 摄影:
3月2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勇来校作题为“文化是最后的底牌”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红角洲校区图书馆949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玉保出席并致辞。科研处处长刘刚、副处长陈敏、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学院的领导和部分师生、学校文化研究类科研平台的研究人员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习罡华主持了报告会。
刘勇教授阐明了文化研究类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就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一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出思路、思想与理论,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二是要有超前意识,对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大胆判断、辨析,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保持理论的前瞻性与视野的开阔性,服务基层、扎实做事。
刘勇教授从“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文化自信”入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是最后的底牌”:文化在哪里、文化的特性以及阅读增强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就在时尚、建筑、瓷器、音乐和文学中;文化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是体验性的,也是地域性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传统和古今中外的经验,而这些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得。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在于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他还指出,不论是国家、民族、社会还是集体与个人,其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都在于文化。面对全球化趋势,要在世界性、全球性中守住自身的民族性、本土性,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之根,必须要依赖文化的养分,从文化基因中寻找精神支撑。
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刘勇教授认为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五要”:要尽量联系当下国家的重大关切;要有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定格呈现或总结性呈现;要做好研究对象的史料的挖掘、整理以及资料库、数据库建设;要尽量选择交叉性学科题目;要尽量选择当下薄弱、鲜有人研究课题。“五不要”,以文学课题申报为例:不要选择地域性过窄的题目(除非是有特殊意义的);不要申报太冷僻的选题;不要选择单一作家进行研究;不要选太过宏大视角而又缺乏材料和数据支撑的选题;不要申报研究难度太大的选题。
报告会上,刘勇教授分享了文化研究和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心得。
整场报告会持续近三个小时,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刘勇教授简介:
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北师大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文化考察。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