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位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南昌市。学校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老八所”之一、部省共建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公办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普教师资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历史沿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以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主体,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成。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起始于1952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前身为1977年创建的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1984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4年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年划归省管高校,2022年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重点单位。
办学条件校园环境优美,主要有红角洲、枫林2个校区,占地面积2159.18亩,建筑面积70.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287.3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23种,中文电子资源18个,外文电子资源5个。
育人成效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培养了15.8万余名毕业生,为江西及周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和其他人才,涌现了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熊澄宇,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突出贡献个人、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全国“最美教师”赖勋忠,全国劳动模范、江西科技学院创始人于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蒙芳,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乡村女教师”涂悠悠,中国职教名师邓文新等一批优秀代表。目前,有在校生2.6万人,其中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3000余人。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00余项,连续10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共获7金18银46铜。其中,2017年为江西省斩获唯一国赛金奖(全国仅36项);2022年国赛获得2金3银9铜,金奖数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第一名;2023年国赛获得2金5银6铜,金奖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一;2024年国赛获得2金2银7铜,国赛金奖总数位居全省高校并列第一。连续12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成绩蝉联全省高校第一。自2022年以来,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中共获得了22项国家级奖励,54项省级奖励;2024年获得国金2项,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全国仅64所)、江西省“挑战杯”(赛事最高荣誉,全省仅4所学校获得)。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17人,专任教师15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25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教师66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近200人次。近3年,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学科专业现有58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普教师范专业13个、职教师范专业9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36个。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9个,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特色及品牌专业18个,省“十四五”一流潜力发展学科2个,化学进入ESI全球前5‰学科,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设计学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中进入前50%。
科学研究现建有部省共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311工程中心1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智库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科协优秀科普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49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奖项42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技术合同登记转化额达4亿元;获批发明专利168项。
国际合作学校是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与全球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牵头组织江西19家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25家企业、协会组建“天工”江西职教出海联合体,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教师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和交流,在印尼巴厘岛合作建立“中国中心”、国际旅游产业学院、国际旅游职业培训中心、印尼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印尼中餐培训基地。与印尼努沙森达纳大学合作建立东努省高校首家汉语学习中心;与摩洛哥阿卜杜·马立克·阿萨德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中-阿-英翻译硕士项目和中摩研究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共建汉语言与中国学教研室。学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吸引了来自俄罗斯、西班牙、孟加拉、摩洛哥、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加纳等20多个国家的学生来我校留学。
职教特色学校1985年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所,目前是全国职业教育研究重要基地。1985年创刊《职教论坛》,连续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校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先后被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心、江西省教师资格面试直属考点管理办公室。学校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江西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标准体系。承担了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提高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岗位培训等项目。截至目前,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种层次、类型的职教师资培训170余期,培训职教师资近2万人次。同时,学校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共举办(中小学)在职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50期,培训基础教育师资近1万人次。先后获批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5个专业培养(培训)标准、培养(培训)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7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2019年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典型经验交流;2022年,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年,获职业教育国家级奖项——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先后整版报道学校办学特色。
红色文化2009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推出全国第一部八一精神学术专著,获批全国第一项研究建军精神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全国首家开发“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等校本课程,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2022年以来,先后成立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院和江西首个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国防教育研究院,连续2年承办全国高校党史教育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是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江西秘书处、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秘书处、全省国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红色文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成功获批全国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示范中心、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牵头全国“信息化赋能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项目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一般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红色文化引领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整合高校、军队、研究机构、红军后代授课团等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研究共同体,推动江西红色资源培根铸魂走在全国前列。
发展愿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秉持“明德精业”的校训精神,坚持政治建校、学术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文化润校,坚持教师教育第一职责,坚持职教师资培养办学特色,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朝着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全面开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