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5-22 作者:邱文婷 点击: 摄影:
5月22日,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纪念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6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我校红角洲校区图书馆949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的主题是“新时代如何弘扬井冈山精神”。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会长刘卫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梅黎明,我校党委书记裴鸿卫,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宇军出席。我校党委副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国云主持。
刘卫平讲话。他指出,召开本次座谈会,旨在缅怀开创井冈山精神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井冈山精神的研究工作。一是要深刻把握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历史纵深,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的坐标系中审视。井冈山道路不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实践,更奠定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党的百年实践历程有力证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井冈山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论述“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坚持以学术化、大众化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三是要弘扬传承好井冈山精神,用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落实好井冈山精神学习教育“七进”工作,让井冈山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裴鸿卫在致辞中表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我校作为扎根于红色热土的高校,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己任,在育人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在办学治校中彰显革命情怀。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富有感染力的红色课程体系,让井冈山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井冈山精神研究阐释,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在新时代井冈山精神传承中走前列、作表率。
梅黎明、刘国云和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郭兵作主旨报告。
梅黎明以“自我革命与自我重塑,从井冈山斗争中汲取智慧力量”为题,从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自我革命实践,指出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不是简单的策略调整,而是通过理论创新、组织重构、实践验证的完整闭环实现了根本性自我重塑。井冈山斗争创造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本质上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把握,这种基于本土实践的创新能力,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刘国云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历史考察”为题,分别从背景动因、时间脉络、精神内核与现实启示四个维度进行系统阐述。结合档案文献与口述史料,他指出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既是总结革命经验的历史回望,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思考。通过还原毛泽东考察黄洋界、与老红军座谈、创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细节,生动呈现了伟人“千里来寻故地”的初心坚守。他强调,此次重上井冈山不仅深化了井冈山精神的理论内涵,更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时代强音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郭兵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意义”为题,生动诠释了毛泽东不忘初心的精神品格,通过考察黄洋界、与老区干群座谈等细节,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精神不能丢”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闯新路这一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提出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需紧扣“两个结合”,以勇气和担当践行“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以“艰苦奋斗”作风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在座谈交流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江西频道总编辑刘华、新建区委史志研究室干部李姝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琰培及研究生姚琨,分别从媒介宣传、基层实践、学术研究、青年担当等维度,就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具体路径展开阐释。
座谈会上,全体与会人员还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观看了专题纪录片《毛泽东的故事:重上井冈山》。
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代表,江西省地方党史研究机构代表以及我校师生代表近100人参加座谈会。
下一条:袁雄深入课堂听评思政课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