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事处 时间:2025-06-29 作者: 点击: 摄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时期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节点,要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与社会服务。学校如何担当这一重大使命,如何汇聚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校长袁雄所作的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西江四问’——何谓、何位、何未、何为”报告,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审视自身,我们清醒认识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亟待进一步激发,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人才工作的战略纵深和精细水平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于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将人才视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构建“党委领导、人事处统筹、部门协同、学院主导”的人才工作体系。围绕“引得来、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魄力、更实举措,奋力做好“引育留用”四篇文章。
学校引才工作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策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围绕学校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的引才理念,多措并举,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博士近300人,较“十三五”翻番,其中2024年以来引进161名。面向“十五五”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引才力度:绘制“精准引才地图”,建立学科人才梯队动态监测机制。深入分析各学科梯队结构、年龄分布、能力短板。结合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重大攻关方向,形成清晰的“人才需求画像”。实施“顶尖人才汇聚计划”,对标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超常规举措,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团队组建权等全方位支持。重点引进能够引领学科方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产出突破性成果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深化“柔性引智”模式,在巩固“刚柔并济揽才、领军人才荐才、学术会议邀才、名校合作纳才、校企双聘用才、预聘长聘育才”等模式基础上,大力推广“候鸟型专家”“双聘教授”“讲席教授”等灵活形式。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高水平人才协同平台,深化与国际国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铸牢师德师风之魂。强化思想引领,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之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考核评价的刚性约束。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荣誉体系,系统构建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类型、不同贡献维度的荣誉体系。精准选树与立体宣传教书育人楷模,弘扬尊师重教之道,营造崇尚育人、关爱教师的浓厚氛围。
畅通人才发展路径,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立体化人才发展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强师固本工程,着力构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学科聚合、特色聚焦的人才培育机制。立足学校发展目标,实施“双百计划”人才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重点支持100名从事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型人才,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100名从事高端智库、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咨询策划的社会服务型人才,聚焦高端智库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教深度融合、资政策划。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
发挥国家-省级-校级三级育才体系的关键作用,精心组织人才项目申报。做好人才项目申报服务,提供“精细化、全流程”辅导,建立“申报动员-摸底筛查-重点培育-专家预审-材料打磨-模拟答辩”的推进模式,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人才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为重点人才配备“一对一”帮扶专家团,精准分析短板,提供权威、精准的咨询建议,持续跟踪改进。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人才管理和人才服务是“一体两面”,应当做好全面统筹,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在硬件保障、空间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全力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
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机制, 多措并举精准人才服务。整合人事、科研、教务、财务、后勤、资产等资源,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统一反馈”,实现“掌上办”“随时办”;深化“倾听-响应”机制,坚持并完善高层次人才定期调研会、服务调度会制度。建立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走访、谈心谈话;建立人才服务诉求“首接负责制”和“限时办结承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真诚了解人才的实际困难与诉求,认真听取人才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每一项诉求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开展主题学术午餐会,邀请3-5位校内顶尖同行专家、资深教授作陪。围绕人才研究方向、潜在交叉合作点、学校相关支持政策开展交流。
解决“关键小事”,彰显“大关怀”。加大人才房保障力度,积极协调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丰富高层次人才联谊交流活动,关心人才及其家属生活,在重要节日给予关怀,提升归属感和荣誉感。
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维立体”人才评价新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岗位类型、人才层次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决策咨询采纳情况、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行业标准制定、社会服务影响力、文化传承创新贡献等纳入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探索“长周期评价”,对基础研究人才实行聘期或更长周期的评价,鼓励潜心研究。推行重要成果评价,着重考察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试点“专家学者举荐制”,赋予学术权威学者在人才发现、评价和举荐中的更大权重,强化对实际贡献和发展潜质的专业判断。
进一步向学院下放人才引进、培养、评价、薪酬分配等权限,强化其主体地位和责任。建立基于学科差异、发展目标和实际贡献的资源动态配置机制,重点向潜力大的团队和平台倾斜。
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教职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团队建设工作与标志性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做好标志性成果和项目的培育工作。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为企业科技创新赋能。
人才蔚起,校运方兴。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答好袁雄校长提出的“西江四问”,实现学校“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核心战略位置。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引才”上,聚焦精准,以全球视野构筑人才磁场;在“育才”上,要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以战略定力厚植成长沃土;在“留才”上,要倾注真情,优化生态,以贴心服务营造温馨家园;在“用才”上,要勇于改革,放权松绑,以科学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让我们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开放的胸襟、更务实的举措,将学校真正打造成为群贤毕至、近悦远来、活力奔涌、创新迸发的人才高地和创新沃土。让每一位投身科技师大的英才都能在这里扎根生长、尽展其长、成就梦想,共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