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教育思想大讨论】吴志远:把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来源: 时间:2025-09-04 作者: 点击: 摄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作为部省共建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我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作为新型科研组织和“新文科”发展的重要抓手,智库建设必将强有力地“反哺”我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和师资队伍培养,成为通过整合各学科资源全面提升我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点。为此,我们应在一体推进教学科研咨政实践中深刻认识智库的独特功能、准确把握智库建设的基本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我们坚信,学校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加快建设特色化、区域性、高水平智库。

立足学科基础,发挥协同优势,让智库 “动” 起来

高校智库依托学科而发展,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智库“智”的核心内涵,是高校智库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关键支撑。目前,学校拥有教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一流学科以及一批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同时,还设有部省共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西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传统工艺与非遗研究中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职教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院(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 28 个省级科研平台,这是我校智库研究的坚实学科支撑与平台保障。然而,当前部分研究平台却处于 “休眠” 或 “半休眠” 状态,部分智库工作定位模糊不清,学术研究与智库功能产生冲突,且各智库水平参差不齐,凡此种种,导致智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下一步,我们要推动学术平台与智库平台一体化建设,在保持学科发展活力的同时提升智库影响力,使我校智库尽快“动”起来。

围绕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若干特色政策咨询机构。在已有基础上对我校智库实施“改扩建”,特别是要结合“1269”行动计划,聚焦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构建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平台。

建立“政策研讨会”常态化运行机制开展重大研究选题磋商活动。对年度重点选题进行征集、论证、研讨,确定重点攻关领域和具体任务分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我校智库基础能力、情报能力、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

整合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研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共同研究课题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例如,研究区域产业发展问题时,可整合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学科教师,形成多学科交叉团队,从不同角度联合深入分析问题,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由此改变“单兵作战”局面,扩大智库集群效应。

加强与党委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尤其要注重与党委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合作,拓宽与党委政府部门交流的通道,在选题策划、交流研讨、调查研究、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获得研究主题,改变基于“兴趣驱动”的传统“学术研究”路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与科研机构共享资源,提升研究水平。比如,传统工艺与非遗研究中心可与地方文化部门、非遗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传统工艺与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及实践,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智库人才。人才是智库第一资源。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提升智库人才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质。建立“咨政导师制”,邀请资深智库专家开展选题和撰写专题培训,通过一对一指导等“传帮带”活动指导青年学者尽快成长。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智库专家来校讲学,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其学术视野。统筹研究生培养和智库建设,完善研究生参与智库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可通过设置专门的“智库学术助理”岗位吸纳研究生,要求研究生在完成学术目标的同时承担必要的咨政和行政任务。与校友企业共建智库平台,吸纳校友参与我校智库建设。还可考虑吸引更多政府官员、校外专家、媒体记者等专业人士加入,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智库研究团队。总之,要坚持久久为功,逐步培养起一批既熟悉国家政策,又善于开展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政策调查研究,并具有扎实理论学术基础的合格智库研究人才队伍和专门的智库运营队伍。

完善治理体系,强化治理效能,让智库 “活” 起来

智库的治理体系与质量能力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完善的治理体系能保障智库高效运行,强大的质量能力可提升智库的吸引力与管理力。学校需健全智库治理体系,加强管理监督,提高运行效率与质量,让智库真正 “活” 起来。

当前,学校智库在治理体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管理体制上,部分智库缺乏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分工不清,导致工作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运行机制上,决策、协调、激励等机制不完善,影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评价体系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成果;条件保障上,缺乏独立的财务权和人事权,缺少智库专职人员,甚至无固定办公场所。结合我校实际,下一步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智库治理体系。

健全管理体制,明确智库主管部门与职责分工。成立以智库领导小组为引领的智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智库管理与运行组织架构,对智库发展的方向、定位、规划、资金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决策和监督,同时对智库的研究方向、重大任务、成果转化等工作进行审议和指导。建立智库学术委员会和首席专家领衔制度,对智库研究进行总体把控,主动设置预判性研究议题,尤其要严格把关内参、咨询报告等各类智库成果的选题和质量。通过健全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从顶层设计、管理协同、信息共享、资源配置到有效运转的整体治理效能。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开展分类评价,探索建立区分于学术评价的、相对独立的智库成果评价制度;开展多元化评价,鼓励各类智库成果百花齐放,改变过度强调批示、采纳的单一评价维度;开展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应涵盖研究成果质量、决策咨询影响力、社会服务效果等方面;开展科学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结果客观公正。更为重要的是,将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研究生导师遴选等工作充分衔接,确保有效调动专家学者咨政建言积极性。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我校智库运行活力,催生若干示范性智库“领头雁”,以点带线、以线成面,逐步构建起智库群发展形态。

产出精品成果,推动成果转化,让智库 “强” 起来

产出精品成果是智库的核心任务,促进成果转化是智库价值的重要体现。学校应引导智库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深入研究,产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精品成果。同时,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让智库真正“强”起来。

目前,学校智库在成果产出与转化方面尚存在不足。成果产出上,部分研究缺乏深度与创新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科优势与特色;成果转化上,存在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未得到有效应用。部分智库开展研究时,未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与企业实际问题,研究成果实用性不足,难以被企业接受。同时,学校与企业、政府沟通协调不够,缺乏有效转化平台与机制,影响了转化效率。为产出精品成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引导智库明确研究方向,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例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可围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特别要统筹好智库建设和我校乡村振兴帮扶点(上高县洋港村)建设,构建“智力、产业、教育、政策”四位一体帮扶体系,形成我校特色帮扶模式。

加强对智库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提高成果质量。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对研究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按时完成且成果达标。组织专家严格评审研究成果,提出修改建议,不断完善成果。

鼓励智库创新研究方法与手段,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精准性。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量化研究与实证分析,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可考虑设立数字咨政岗,加强对现有智库研究人员数智化技能培训,或引进具有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政策研究效能。

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加强与党委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多元化转化渠道。与政府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决策需求,将研究成果报送政府部门供决策参考。例如,江西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软科学研究基地可与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合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比如,相关科研平台可与企业合作研发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并应用于企业生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奖励在转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成果推介平台。通过设立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窗口,在确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及时发布我校智库研究成果。积极与大江网等权威媒体平台合作,开设专栏提升研究成果传播力,通过媒体传播智库的声音和观点,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公众参与。还可通过定期成果发布会、高端论坛、课题推广、政策宣讲会等方式,增强对政府决策、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增强我校智库在相关领域话语权。

建设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是学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立足学科基础、发挥协同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强化治理效能,产出精品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学校让智库真正 “动” 起来、“活” 起来、“强” 起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