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基层党建巡礼】机关党委第七支部: 聚智汇才砥砺前行 服务先锋赓续初心

来源:机关党委第七支部 时间:2023-11-12 作者: 点击: 摄影:

机关党委第七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树立以“人才第一资源”为首要理念,以“精臻人才服务”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促发展,业务工作强党建”的工作思路,建立“六边型”支部战斗堡垒,成为促进人才发展、推进学校高质量建设的基层党建样板,成为党在高等教育前沿阵地最坚实的战斗堡垒。

政治引领,铸牢根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支部始终以“党支部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宗旨,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推进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打造学习型党支部,努力提升党建业务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

坚持“1211”支部学习法。坚持第1议题制度。通过“三会一课”、专题党课、思想大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施2种培养路径。坚持线下线上齐发力,设置学习图书角,拓展互联网学习阵地,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红色资源研学,坚持以说一句祝福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赠一份贺卡、送一本红色书籍与党员谈一次心的“五个一”形式为支部党员过“政治生日”,引导支部同志牢记党员身份,永葆入党初心;实施1个提升工程。党员干部轮流上讲台、讲党课,跑好学习“接力赛”,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实际相结合,不断用理论知识丰富工作创新思维,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发挥1种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业务服务,设置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切实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做到以学促干、知行合一。

实施“四项引领”组织法。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工作实际,组织支部党员干部及全校教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学习和专题研讨交流。通过组织引领,全员参与。定期发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部署全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提升集中培训。校领导宣讲做示范为先,开展集中学习、警示教育、线上线下测试、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自查自纠等环节,环环相扣,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通过价值引领,抓住根本。深挖红色资源,发挥高水平博士团队引领作用,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蓝本,把红色课程同学科、专业相结合,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宣讲,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涵养高尚师德师风、砥砺育人初心使命;通过制度引领,建章立制,制定了《师德师风及时报告制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实现师德师风全员、全过程监督,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能力引领,树立榜样。通过称号授予、演讲征文比赛、先进事迹报告会、教师节表彰、“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等形式开展学习和宣传,营造崇尚师德、比学赶超的文化氛围,用身边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引导教师将师德师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师德师风建设示范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建设“研究型”党支部

组织支部党员参加项目研究团队,积极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坚持人人做研究、人人有成果、人人发文章。支部党员承担了省党建课题《江西省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研究》,受省教育厅委托制定教师评价行业标准;支部党员参与了校党委书记领衔人才工作项目,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支部党员申报了省高校人文研究课题,着力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支部党员在课题研究中努力掌握新思想真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研究重点主动融入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

组织支部党员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以制度改革优化、业务课题研究、人才工作座谈、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为契机,主动倾听一线声音,汇聚基层智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更好为提高人才管理能力和人才服务能力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服务。近年来共计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会3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千余条。

党业融合,赋能发展,建设“实干型”党支部

坚持“围绕党建抓人才、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聚焦主业主责,紧盯中心任务,着力打造实干型党支部,助力学校人才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强化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发挥学校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握战略主动,构建党委领导,党委教师与人才工作部政策激励、考核督促,二级单位具体落实、培养使用,相关部门齐力配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更新人才理念,凝聚发展共识,明确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及重大战略举措,为“创一流、申博点”时期人才工作指明方向;全省首创二级单位党委书记人才工作述职,科学分析人才队伍现状,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明确优势,找准差距,靶向发力,实行二级单位博士引进联系人制度和月月报制度,实施二级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考核奖励制度。

坚持科学引领,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新规划。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理念,制订了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推进116人才工程的实施,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多目标、分层次地引进人才;制订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聚焦教师思想建设、素质提升、管理改革和服务保障,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制订了《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六优先”人才工作思路,以大力推进优秀人才引进为核心,以显著提升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实力为重点,以国家级人才工程为突破,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一批教师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大国·工匠,5人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坚持赋能发展,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导师制工程”,引领新手型教师成长。推进新教师职前培训计划,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强化岗位意识、锻炼业务本领、提升专业能力。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自2018年以来分别开展了六批次导师培养结对培养工作。定期开展教学反思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实施“双师化”工程,提升理实融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通信与电子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美术学院支林教授获得“大国工匠”称号,潜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药学院颜干明博士获江西省“能工巧匠”称号,以自身专业促进课堂教学;实施“专业化工程”,提升胜任型教师教研能力。每年选派重点和优势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访学,为学校首批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选手和团队组织专题培训,国际教育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左璇团队代表江西省高校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以优异的表现斩获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全国一等奖,实现了学校该项赛事历史性突破;实施“博士化工程”,提升业务精干型教师学历层次,学校目前在职攻读博士教师123人,2017年以来培养获博士学位返校教师的共106人。

破立并举,提质增效,打造“创新型”党支部

党支部坚持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发挥支部所属职能部门优势,结合业务实际,实现党建引领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深入践行“党建引领+创新改革”,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坚持党建凝聚力量,加快人才高地建设进程。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党组织强大磁场引力,校领导带队走访相关博士培养高校,先后带队前往北京、深圳多所知名高校参加博士专场招聘会,开展博士对接推介工作,与相关高校建立常态化人才引进联系机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强化二级党委书记第一责任,把人才引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制定校招“路线图”,分赴定点高校开展引才宣介。

采取“顶尖专家+团队”的“柔性+刚性”引进方式,引进钟昌标、刘海峰等5个“国字号”人才领衔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人才的集聚效应溢发,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学校多项重大成果零的突破;实施差别化人才待遇、以才引才,扩展引才朋友圈、驻点校招,定向宣传、靶向引才,延揽潜力人才,积极运用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与猎头公司合作,借助猎头专业优势寻访优秀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博士人才490余人。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构建“以党建为龙头、以创新为驱动,以机制为保障”的“四层次-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发展阶梯和路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多元分类”评价拓宽教师职业发展新赛道,全面实施因需设岗、择优聘任、两级管理、科学考核的动态岗聘机制,进一步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学校岗位聘任工作在全省高校岗位动态管理考核中获得“优秀”;以“优秀业绩”评价开辟高潜人才培养新路径,突破学历、资历、职称层级限制,激励优秀人才深耕教学研究领域,以“优质”业绩申报直聘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每年学校聘任教授20余人、副教授10余人,破解了人才评价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病;以“实际贡献”评价重塑职业晋升新机制,根据学科特点、岗位类型制定差异化职称评聘条件,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增设“优秀教学型教师”序列,破解了人才评价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病;以“标杆成就”评价畅通人才成长新通道,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制订《有突出贡献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标杆”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实施以来6名教师获得突出业绩和重大成果,进入突出贡献人才评审通道获评高级职称。2022年学校教师评价案例获省级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坚持党建助力管理,提升人力资源实效。出台《编制管理办法》,开展二级学院岗位编制核定,实行人员经费包干,划拨缺编费用;对学校党政管理部门、教辅机构人员开展岗位分析,委托知名专家团队承担改革工作;优化学院师资,实施“合并”+“整合”+“融合”的“三步走”的师资调配,2020年经省编办推荐,支部接待了中组部副部长周祖翼一行莅校考察,学校编制改革与管理工作受到了充分肯定。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学校统筹协调、总额切块划拨、部门自主分配的运行机制,以价值贡献为导向、评价考核为抓手、激发活力为重点的薪酬分配体系,将年度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挂钩,组织学院制订二次分配细则,要求向教学、科研一线岗位倾斜,实现优劳优酬。

立足本职,服务教师,建设“服务型”党支部

强化党员服务意识,提升教职工幸福指数。支部牢记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人才服务理念,切实做到心为教师人才所想,情为教师人才所系。党支部建立高层次人才管家式、保姆式、一站式、跟踪式服务体系,实行高层次人才“学业-生活双导师”制度,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效率,让教师切身感受到“家人”的细致关怀和贴心服务。编制新人报到指南。涵盖18项入职及个人办理事项,帮助其提前熟悉入职报到流程,尽快融入学校环境。打造一站式报到服务。优化设计报到流程,采取线上+线下报到模式,基本实现入职人员只需“来一次、跑一处”。准备新人入职礼包。为新入职教职工发放入职大礼包,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入职学校的仪式感和归属感。搭建人事服务公众号平台。加大人才政策宣传,拓宽人事服务工作渠道,定期发布专项服务事项,实现了教职工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业务办理咨询。

落实党建责任担当,提升精准服务效能。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教师办实事作为主要内容,党支部紧密结合人事工作职责,邀请江西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为学校教职员工开展医疗保险政策宣讲、咨询和答疑活动,增进了学校教职工对省医疗保险政策的了解,有效提高大家对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的认识;为解决离退休教职工在工资、社保、医保方面的疑惑,党支部组建专业宣讲团赴三眼井校区,为离退休教职工开展离退休政策解读及答疑活动,扩大政策普及面,为离退休人员答疑解惑;为全面宣传学校职称政策,妥善解答教职工在职称申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职称申报前期阶段,党支部组成答疑团开展2次线上答疑,扩大政策覆盖面,实现教职工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政策,解决疑惑。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师生生命防线。在学校疫情防疫期间,党支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支部老党员付水广同志主动请缨,逆行入校,积极参与抗疫后勤保障工作。根据学校决策部署,支部承担核酸检测工作,第一时间开展核酸检测,控制疫情外溢;分类建立人员台账,梳理未进行核酸检测人员;科学设置采样点位,有序组织检测工作。面对每日检测工作量激增、人手严重缺乏的紧张局面,核酸检测组统一招募志愿者老师,组成核酸检测志愿者团队,安排学院志愿者老师定点检录,做到“有增援,共分担,提效率”,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防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监督,锤炼作风,建设“廉洁型”党支部

党支部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密切教师人才关系、凝聚干事创业的大事来抓。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建立一岗双责工作制,明确责任清单,要求支部党员坚守公道正派生命线,在公开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涉及教职工根本利益工作中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从未出现一起违纪违法事件。大力弘扬人事部门优良传统,着力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机关党支部。妥善对接省委巡视工作,人才工作迎巡受到巡视组高度认可,4所兄弟高校来校交流工作经验。

支部积极落实教职工纪律处分委员会工作职责,带头学条例,守党纪,以案为鉴、引以为戒,引导支部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部始终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新征程上,机关第七支部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挥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