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7-05 作者:程燕 点击: 摄影:
自“入主流·顺潮流·创一流”教育思想大讨论启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了三次专题研讨活动。在家院领导与全体教师齐聚一堂,聚焦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数字赋能、效能提升、育人文化及“教育出海”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迸发智慧之光,凝聚发展共识。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陈红梅主持。
6月17日,学院开展首次研讨,围绕“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力量”“精准定位与挖掘优势”和“锻造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成效”三大主题展开讨论。郭诺明、张丽、赵昱敬等老师提出构建“党建+教学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突破”三维融合机制,通过“三维联学”模式和“1+1+N”结对帮扶机制,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与学生服务之中。王珍、唐民、许文强等老师则结合学校职业教育师范院校的定位,提出以江西省1269战略为纲,构建“政行企校研”五维联动生态,打造“工匠之师”摇篮,并建议联合省内高校制定《江西特色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形成职教人才培养高地。朱士涛、黄建龙、王为等老师提出创立多种形式的劳育形式、经常性开展义务劳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组织学生担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场馆义务讲解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开展“思政课微教案设计”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
6月24日,学院展开第二次研讨,聚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科学谋划‘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锻造新时代一流师资队伍”等主题展开研讨。王海丹、张春发、黄艳等老师强调课程思政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出从“流程化仪式”到“生命化叙事”的典礼革新,以及构建“导师—朋辈—家庭”三维陪伴网络,激发学生潜能。程燕、邱万龙等老师针对“科学谋划‘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职称评审应更加注重育人成果,避免过度依赖量化指标;人才引进应采取“PI+团队”模式,精准对接学科需求。罗萍、邹芳莲、郑青青等老师则围绕“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开发优质数字课程和教学软件,利用AI工具辅助思政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张丽、黄文敏等老师提出人才队伍建设要采取差异化引进策略,以学科发展目标为导向,建立“需求清单-精准匹配-靶向引进”机制和分类培育体系;构建“领军人才-骨干教师-青年新锐”三级培育梯队;完善教师发展体系,提升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分层分类设计培养路径,构建“新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全周期发展链条。
7月1日,学院展开第三次研讨,围绕“完善育人文化体系”“统筹教学、科研、资政协调机制建设”“做强‘教育出海’”展开。阙伟康、邱文婷、李建强提出,学校应注重发挥校史资源优势,推动校史校情文化进课堂、进班级;要加强党建引领,加强“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打造品牌,凸显育人特色。刘秋红、曾红、周国华等提出要明确科研主攻方向,打造科研团队,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要对标考核条件,精准发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对标政策文件,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万绍红、舒伟斌、廖萍蓉等老师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出海路径,依托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开发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专业标准,创新“三维协同”管理机制,破解出海实践壁垒。同时,建立国际职教师资认证体系,实施“1+1+N”导师制,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推动政校企协同出海,形成可复制的“标准输出-科研联动-实践落地”教育出海新模式。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管的工作对教师们的建议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提出了工作要求。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