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教育学部“红烛同心”社会实践队婺源实践纪实

来源:教育学部 时间:2025-07-22 作者: 点击: 摄影:

7月1日至8日,教育学部“红烛同心”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开展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绘就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助力振兴的青春画卷。

校地携手绘新篇 青春激情燃乡野

实践的第一站,队员们走进“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石门村,开启乡村振兴的探索之旅。在石门村王村村民委员会,一场务实高效的校地座谈会拉开序幕。村支书不仅详解了石门村的历史人文与生态价值,更以防溺水安全宣传为切入点,为队员们讲授了一堂鲜活的“乡土思政课”,为后续深度合作筑牢根基。


生态探索之旅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愈发清晰。在当地护鸟员俞大爷的带领下,队员们探访蓝冠噪鹛科普馆,了解到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全球已知的分布范围狭窄,主要栖息于婺源及周边 —— 它们的繁衍,正是石门村卓越生态的最佳佐证。护鸟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


夜幕降临,一场激烈的2025第三届贵州“村超”全国赛江西赛区焦点战,点燃了队员们的热情。村民球员为荣誉拼搏的精神极具感染力,队员们不仅在场边呐喊助威,更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抖音账号全程直播,以新媒体之力向外界展现新时代农村健康向上的活力,让“科技三下乡”理念落地生根。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沿着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门村的足迹,队员们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现场教学”,亲身感受乡村在国家关怀下的蜕变。村口茶园里,讲解员俞大爷回忆,总书记考察时曾强调“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石门村茶园面积持续扩大,茶产业蓬勃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兴村的“金山银山”。


实践队成员走进省级非遗传承人查永红的“查记酒坊”,这座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印证了多业态融合的成功。在乡村治理中,“幸福来串门”模式生动实践:家家户户门口的“网格连心服务牌”,将党员干部与村民紧密相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文化层面,晒秋广场上五彩斑斓的农作物“晒”出丰收喜悦,月亮湾非遗博物馆内的“婺源三雕” 艺术品与《朱子家训》家训牌,彰显着乡村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


博士引航启智慧 田野调研探真知

实践队的活动兼具学术深度与智力帮扶特色。学校谢瑶、龚旭凌两位博士,为支教注入专业力量。在“幼吾幼少儿之家”,她们围绕儿童绘画、艺术启蒙,以生动方式为孩子们打开艺术之门,手把手指导中尽显高校学者服务乡村教育的担当。


在博士引航下,队员们的支教课程更富深意:将“晒秋”文化融入粘土手工课,引导孩子们以“丰收”“惜粮”为主题创作,实现乡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的融合;普通话课堂通过趣味游戏,提升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随后,队员们兵分三路展开田野调查:“非遗文化”组探究“婺源三雕”传承现状,感受技艺精湛与传承挑战;“乡村振兴”组通过访谈问卷,剖析“幸福来串门”模式如何催生新业态;“生态保护” 组聚焦蓝冠噪鹛,调研司法、科技、社区协同的护鸟体系及“观鸟经济”。从观察者到研究者,队员们对振兴模式的理解愈发系统深刻。


问茶千年古韵 探寻共富新途

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归民情,队员们将目光投向婺源标志性文化符号 —— 茶。走进生态茶山,在茶农指导下体验“一芽一叶”的采摘辛劳;探访王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见证嫩绿茶叶经现代化工艺蜕变为“中国品牌”的历程,对产业振兴有了具象认知。


在秋口镇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学习乡村振兴宏观政策,上午的见闻与展板理论相互印证。石门村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中,《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名句,与采茶辛劳形成强烈共鸣,让队员们对劳动价值与传统美德的理解愈发深刻。


活动尾声,队员们在村中心申明亭与纳凉村民围坐畅谈,从茶叶收成聊到村庄新貌,收集鲜活民情资料。此刻,“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振兴目标,化作了可触可感的温暖图景。


佳酿新传承 直播助非遗

从茶香到酒香,队员们探寻的脚步转向省级非遗 —— 查氏酿酒技艺。在拥有三百年历史的酒坊,古老石碾、草本制曲与现代化智能温控、过滤技术和谐共存。传承人查永红守护“老酒母”的故事动人至深,其“守正创新”理念更令人钦佩:坚守核心工艺的同时,研发新口味、设计新包装,让古法米酒融入现代生活。


有感于非遗传承的意义,队员们在酒坊前架起设备,开启“非遗米酒・醉美婺源”公益直播。化身“文化讲解员”与“产品体验官”的他们,在镜头前自信介绍米酒的历史、工艺与风味,与线上观众热情互动。这场直播让婺源米酒的文化故事借新媒体翅膀飞出深巷,成为“科技三下乡”的直接成果,亦是青年以数字素养赋能传统文化“破圈”的生动实践。


匠心蕴纸伞 乡情访民情

文化探寻从酒香转向诗意油纸伞。在婺源非遗体验中心“矛文女元”油纸伞厂,队员们系统学习这项非遗工艺:从选竹制骨到糊面上油,一把伞需经数十道工序,匠心令人叹服。在老工匠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伞骨“穿线”,指尖穿梭间更添对“指尖非遗”的敬意。


告别油纸伞的雅致,队员们在村书记带领下参与农耕:脱鞋赤脚入田,与农民一同施肥浇水,用肌肤感受土地温度,体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夜幕降临,他们挨家走访村民,在家长里短中倾听村庄变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口述历史。这些鲜活故事,为实践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也让振兴理解从宏观政策深化为具体家庭的变迁史。


青春奋楫结硕果 知行合一启新程

一场朴素庄重的总结座谈会在石门村王村村民委员会举行,为 “红烛同心”实践队的婺源之行画上圆满句号。会上,指导老师代表队员向村委会及村民致谢,系统回顾了校地交流、生态探索、文化体验、博士支教、田野调研五大板块的丰硕成果。


八天实践,是一堂深刻的“行走课堂”:队员们将抽象政策化为茶园辛劳、直播间热情,将书本理论变为乡村治理剖析、生态经济调研、非遗传承思考。他们精准对接高校智力资源 —— 博士的专业引领、大学生的新媒体技能与创新思维 —— 与基层需求,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价值。

踏上归途,收获满盈。实践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将化为未来学习工作的不竭动力。“红烛同心”的队员们,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续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