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团委 时间:2025-07-08 作者: 点击: 摄影: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团干,如同一簇簇跃动的火焰,以信仰为薪、以实践为炉,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熔铸出独特的精神标识。他们既是青春领航者,也是实践筑梦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团干的使命担当。
“让红色成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这是团干教师们的共同信念。他们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学校红色文化研究特色优势,创新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在红色教育虚拟仿真体验馆中,带领学生通过VR技术“亲历”南昌起义的烽火岁月;在“第一堂团课”上,组织青年学子以诵读红色家书、演绎红色情景剧的形式感悟初心使命;组成团干讲师团,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在团课授课现场,用青春话语解码红色基因;带领“红五星”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团支部,用“青言青语”讲述党的创新理论,让井冈山精神、方志敏精神、建军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覆盖学生超2万人次,师生共创共演的作品《八一风暴》《党指挥枪》《可爱的中国》等演出300余场。
深夜的排练室依然灯火通明,当最后一遍合练结束时,参演师生们的演出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但他们却毫不在意,只为给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这个场景,是学生排演《八一风暴》的日常缩影。历经186天的淬炼,这部由团干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创共演的红色剧目最终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绽放异彩,斩获二等奖殊荣。《八一风暴》自获奖以来在校园内已连演21场,带动“重走起义路”研学、“红色剧本杀”等37项主题活动,图书馆关于八一主题的书籍借阅量激增,点燃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实践是青年成长的最好课堂”,这是团干教师们秉持的育人理念。2024年,团干教师们组建了108支实践队,共动员9235名青年学子带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使命奔赴基层,积极开展“三下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思政”“青春社区行动”“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红色走读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躬身田间地头,在社区行动中服务基层治理,在守护非遗中传承中华文脉,在民族团结中绘就福籽同心,在服务产业中感悟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荣获“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全国优秀志愿宣讲团”等相关省级以上荣誉528项。
在学科竞赛领域,团干教师们化身“创新引路人”。他们指导学生团队开发的项目,在“挑战杯”竞赛中斩获2项国家级金奖;带领学生深入乡村调研,多次荣获优秀调研报告;从乡村振兴的田野调查到智慧养老的场景创新,从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到生态文明科技攻关,团干教师们始终坚持以“真问题”为导向,让青年在创新实践中触摸时代脉搏,在解决真问题中练就真本领。
学校“青春有为+”社会实践队由来自土木工程、生物科学、广告学、视觉传达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在团干教师们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通过支教、敬老、宣讲、走访、调研、施工、创意设计、新媒体平台运营等形式,拓展“水韵白沙2.0版”“艺术水田3.0版”项目的影响力,助力安义县长均乡4.0项目——“鸦雀窝”的建设,打造特色咖啡馆和“羊主题”餐厅,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坚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的信念,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把青年冷暖放在心上”,这是团干教师们的行动准则。他们打造“点单式”服务模式,通过1.2万份调查问卷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为学生组建“1+1+1”学习帮扶小组,举办名师工作室、由学大讲堂、社团公开课等授课覆盖8000+人次,联系校友企业直通车输送岗位2500+,考研考公护航计划发放“知识补给包”5000份,打造团属新媒体平台“科大青年”矩阵,粉丝6.3万余人,为青年代言、让青年发声。从“诗词大会”的墨香氤氲到“校园吉尼斯”的活力绽放,从“阳光心理周”的温暖守护到“帮帮堂”平台的24小时响应,团干教师们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构建起青年成长的“服务矩阵”。
九年前,贺亚莹老师接过音乐学院团委工作的接力棒,从那时起,“守护”“无悔”“成长”三个词便深深地镌刻在她的心底。她打造的“宝藏课堂”广受欢迎、与学生星夜并肩筹备草坪音乐节、带头组建抗疫志愿服务团队,并帮助曾经内向的学生自信地走上百人乐团指挥台。她始终认为,共青团工作的意义,不在于活动手册上漂亮的数字,而在于某个清晨收到的“老师我很想你”的短信,不在于总结报告里的斐然成绩,而在于校园里擦肩而过时,学生们自然绽放的笑脸。站在新起点,她依然选择做那个提着灯的人,在青年追梦的路上,守护每一份炽热的理想,托起每一次勇敢的飞翔,见证每一场破茧成蝶的成长。
在学校,团干教师群体将校园文化活动视为浸润青年心灵的沃土,他们以“一院一品”工程为纽带,将科技、艺术、体育与社团活动编织成育人经纬。青年文化节中,校园最强音的新声热浪掀起高潮,十色新青年在校园评选中破圈出彩,五四团课展示以丰富形式让理论宣讲活起来。艺术舞台间,“红五月”合唱、“高雅艺术进校园”、谷雨诗会、楚调唐音非遗展演等活动用美育滋养青春,原创视频《青春奋进 逐光而行》引发全场共鸣;体育赛场中,荧光夜跑、校园定向越野锤炼着青年意志,“跌倒了爬起来”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62个学生社团如星火燎原,国旗护卫队的升旗仪式、演讲辩论社的校园思辨、环保协会的旧物改造等项目,在“社团导师制”培育下绽放异彩。从“百团大战”的短视频招新到“社团文化节”的跨界联动,团干教师们正以校园文化为笔,书写着青春最绚丽的篇章。
在团干教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汉服社凭借独特的书香古韵与青春创意成功破圈,成为学校“十色新青年”文化矩阵中亮眼的名片。社团成员们打破“只读不演”的传统,将经典人物情节化为原创剧本,在谷雨诗会等平台,融合京剧唱段等非遗元素震撼亮相;策划“大观园花签雅集”,师生化身红楼人物上演沉浸式文化沙龙,短视频记录引爆网络。从案头到舞台,从静态研读走向动态传承,团干教师们带领同学们以青春语汇激活了经典温度,用热爱描摹出千年文化与年轻生命交相辉映的精神图景。
面对共青团改革新要求,这支队伍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探索创新。他们推行“六学六力”工作法,通过“名家导学”“骨干先学”等机制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他们构建起“校政行企”立体式实践平台,联合22所中高职院校开展“联学联建”活动,与南昌团市委共建“大学生青英创业联盟”,孵化出“万名学子进南昌”等品牌项目。
他们实施“团干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团干锻造”计划,构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课题研究+竞赛指导”四维体系锤炼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共青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连续5年获评“全省优秀共青团工作单位”,团干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100余项,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挑战杯”国赛金奖指导老师,全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全省微团课大赛特等奖等各类先进典型。
学校团干教师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征程上书写着青春答卷。他们用信仰的光芒照亮青年前行之路,用实践的汗水浇灌理想之花,用服务的温度托举成长之梦,成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生动注脚。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