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学院 时间:2025-07-16 作者: 点击: 摄影:
7月2日至8日,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赴赣州市于都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追溯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
7月3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第一渡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队员们聆听详实讲解,深切感悟长征精神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无畏勇气。随后,实践团队走进毛泽东同志旧居,了解到当时居住条件的艰苦,切身感受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与进行的艰苦卓绝奋斗。此次实地教育筑牢信仰之基,成员们都深受震撼与鼓舞。
图为成员在长征第一渡合影
图为成员周可欣在毛泽东同志旧居为其他成员讲解革命故事
走进站前社区,开展科普教育
7月4日,“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站前社区,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防溺水宣讲通过案例演示与互动问答,强化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两弹一星”教育以通俗讲解结合扭扭棒手工,生动传递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加深认知;中草药科普融合专业知识展示与创意拼画手工,有效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此外,口腔健康宣讲教授正确护齿方法,国防教育普及知识,增强爱国意识。
图为实践团队与社区留守儿童合影
图为实践团队与社区留守儿童合影
体验非遗魅力,感受文化传承
7月5日,“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邀请到唢呐“公婆吹”传承人谢海明老师和客家古文传承人肖秋林老师,为队员们展示和介绍这两项非遗技艺。谢老师现场演奏了唢呐“公婆吹”,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欢快的曲调赢得了队员们的阵阵掌声。随后,谢老师详细介绍了唢呐“公婆吹”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传承现状,并指导队员们亲自体验吹奏,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唢呐“公婆吹”
客家古文肖秋林老师则带来了精彩的客家古文表演。他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独特的唱腔,演绎了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事,让队员们领略到客家古文的独特韵味。表演结束后,肖老师与队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分享了客家古文的创作和表演心得。
图为肖秋林老师为实践团队展示客家古文
7月6日,团队前往擂茶非遗体验馆。擂茶传承人谭新明老师热情地迎接了队员们,并带领大家一起制作擂茶。在谭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擂茶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在制作擂茶的间隙,谭新明老师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解了当年的革命故事,让队员们在品味传统美食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紧密联系。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赣南擂茶制作技艺
情暖长征福利院,关爱老人送温情
7月7日上午,“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长征福利院,为老人们送上关爱和温暖。活动在团队成员共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拉开序幕,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后,继续开展了一系列精心准备的节目,朗诵、手势舞、太极、健身操等表演精彩纷呈,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喝彩。在表演过程中,队员们还与老人们进行互动,邀请他们一起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针对老年群体需求,实践团队专项开展反诈骗与安全用药宣讲。通俗讲解常见诈骗手法与防范要点,提升老人防诈“免疫力”;结合专业特色,指导科学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解答个性化用药困惑。夏日送清凉,宣讲结束后队员们为老人分发清甜西瓜,传递关怀;活动尾声,主动协助福利院整理场地、打扫卫生,以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福利院为老人们表演朗诵
贡江岸边践初心,“河小青”护水靓家园
7日7日下午,实践团队转场贡江岸边,化身“河小青”开展河道护理行动。队员们分工协作,手持工具清理沿岸塑料垃圾、枯枝落叶,仔细排查隐蔽角落的废弃物,并向过往市民宣传“保护母亲河”理念。大家以脚步丈量河岸,用双手守护碧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责任,让青春力量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为清澈贡江再添一抹志愿红。
图为实践团队在贡江边拾垃圾
实践风采登省媒,青年聚力焕新声
活动期间,学院实践团队的工作成果获得了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我校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宝葫芦”团队化身“非遗特工”。《大江新闻》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都探遗承古韵,青年聚力焕新声”为题对学院“三下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学院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展现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这不仅是对学院实践育人成效的充分肯定,更有效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级主流媒体的报道既展现了学院实践团队的服务成果,也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都市频道报道
图为大江网新闻
E-mail:xuanchuanbu@jxstnu.edu.cn
红角洲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学府大道589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枫林大道605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